教會不是建築物,而是人。
教會不是無生命的空間,而是活生生的有機體。
讀到作者傑弗森‧貝斯齊所寫這本《耶穌比宗教大》書中的話,很快使我想起有一年我參加所屬長老教會總會,用很長時間在討論「甚麼是『教會』」這個議題。之所以會討論這個議案,是因為當時每年從神學院畢業的傳道者少,而卻有許多機構,包括學校、醫院、社服機構、校園學生團契等都需要專任傳道者投入,但礙於總會有明確規定:傳道師需要至少在「地方教會」牧養兩年以上,且通過「牧師」資格考試之後才可以到機構去服務。有些教會代表希望能修改這條規定,因此提案到總會年會來討論,結果是討論了大半天,都是繞在「教會」這個名詞的解釋上。
後來主持會議的議長裁定停止討論,只有提議才可以發言。這時,有一位年輕的議員舉手提議說:「屋頂上有十字架的,就是『教會』。」當此議一出,隨即獲得甚多議員紛紛舉手表示「附議」。於是很快就通過了這議案。但就在議長宣佈要將表決結果列入記錄時,有位年老的長老突然舉手要求議長讓他針對此議講一句話。徵詢過所有議員的同意後,這位年長的長老站起來這樣說:「我同意『教會』就是屋頂上有十字架的。但這種房子『墓仔埔』最多。」
結果許多原本看似準備要離開議場的議員,都因這位年長議員的話而安靜地坐了下來,整個會場突然靜默不語,沒有人講話。這時議長宣佈:「議事錄暫且停止宣讀。大家今晚好好省思一下,明天才再來討論看怎樣做成決定。」然後他帶大家一起禱告後,宣告休會。
傑夫(作者的小名)在這本《耶穌比宗教大》書中,共計分成十章,主要在討論一個主軸問題:真實的基督信仰應該有的樣式。他從個人的信仰經歷述說開始,從他小時候上教會去,到離開信仰,然後重新回來認真追求,並且親身體會到真實信仰對他生命改造所帶來的影響和意義。書中提到許多現有基督教會扭曲了真實信仰意義的實例。就像他所說的:「我們確實是用自己發明的耶穌,取代了那個真實的耶穌。」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傑夫確實做了許多信仰反省,也批判了現有基督教會存在錯誤的信仰現象。
就像作者所說的,他不是神學家,也不是牧師,但書中一再舉出他對聖經的觀點和瞭解,而他的見解,比起我們身為傳道者的看法更貼近聖經的本意。就像他在書中提到的問題:「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,『討厭同志』、『不喝酒』、『不刺青』等這些東西,竟然變成基督宗教的核心價值?」他強調這就是教會的錯!很有意思的是,例如他認為不應該把音樂、藝術、文學等這些作品特別給予歸類為屬於基督宗教的,應該要把「基督宗教」的字眼拿掉,在他的觀點裡,任何能感動人心的作品,都有上帝特別的用意在其中,那是上帝在對人啟示、講話的一種方式。但往往因為這些宗教字眼反而將上帝對人的啟示恩典給遮蓋了起來。
在這本書中,傑夫用極大篇幅在討論基督教會最大的癥結,就是把信仰給予「宗教化」,這樣反而讓人對基督信仰感受不到生命的真諦。特別是他在書中指出今天的基督教會就是因為已經「宗教化」了,才會想盡辦法為了要吸引更多人進入教會,卻教導出錯誤的信仰認知。他清楚地指出:
耶穌應許的不是世俗的成功,而是他自己;
耶穌應許的不是富裕,而是在他之內的富裕;
耶穌應許的不是一帆風順,而是與我們同在。
另一方面,他也指出今天基督教會真正的問題,是將耶穌「聖誕老人」化了,只想要向耶穌要東西,或是期待耶穌聽人祈禱之後,就會賞賜給人所需要的東西,而這種現象也是今天在台灣經常看見的現象,總讓人以為信耶穌,你的困難、欠缺都會得到滿足,就像有的基督教會告訴信徒有信心,就會撿到鑽石,或是生病時只要虔誠地向耶穌祈禱就會得到痊癒等等,其實,這是非常錯誤的信仰認知。就像他在書中結尾時所說的:
教會是讓人坦承脆弱的地方。
教會是讓人拿下面具的地方。
教會是讓你做自己的地方。
他說教會不應該是「一座好人博物館」,而應該是「一所收容破碎之人的醫院」,因為屬於耶穌的教會,並不是在「炫耀他出色的員工」,而是要「醫治受傷的兒女」。這也是我一再強調的,認識耶穌基督,應該是從人生命的苦難開始,若是沒有這樣的認識,就很難進入基督宗教信仰的門道。
這是一本認識基督宗教信仰的好書,特別用在教會小組或團契中,當作讀書分享、討論信仰的好教材。
亭亭玉立臨風處
2015年10月27日
2015年5月8日
法學家伯爾曼:我在哈佛的信仰——遇見耶穌
我所景仰的法學家伯爾曼(Harold J. Berman,1918-2007),他是猶太人,原信仰家族傳統的猶太教,21歲歸信耶穌基督,這是他分享的信仰經歷:
「在我個人的經驗裡,我最初遇見那『使我得自由』的真理,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。當時我21歲,在歐洲修讀歐洲史已有一年。我往德國觀光期間,希特勒在電台廣播上宣布德國已向波蘭開戰。世界大戰就在那個時候爆發,我們許多人紛紛逃難到法國,車站擠滿了攜帶馬鈴薯、牲畜和個人財物的農民。我能趕上的最早班火車在午夜時分才開出。
我想,繼希特勒入侵波蘭後,人類文明將被全然摧毀。我當時的感覺,就好像今日的人聽聞各大國即將展開全面的核戰一樣,我感到完全的絕望。就在那個時候,我獨自在火車上,耶穌基督在異象中向我顯現。他的面容使我想起後來看見的一個俄羅斯聖像——傷痕累累、悲痛哀愁——不是在痛苦中,而是帶著曾經受苦的痕跡。我猛然醒覺,我沒有資格陷入這種絕望中,那背負人類命運重擔的不是我,而是上帝自己;即使人類歷史已到了盡頭,我要做的仍是相信祂。
當火車在清晨抵達巴黎後,我隨即步行到聖母院,向上帝獻上我一生中首次的個人禱告。我太太是基督徒,她問我怎能沒有看過福音書就信主了。我的答案是,最初的門徒也是這樣信主的。
這種『奇異恩典』的經歷,不但使我違反自己的意願和家族傳統而成為基督徒,還挽救我脫離那纏累於學術界的罪——知識領域的驕傲與幻象。」
摘自<我在哈佛的信仰>一文,收錄在與文章同名的書中,《我在哈佛的信仰》(中譯本:珠海出版社,2008))
「在我個人的經驗裡,我最初遇見那『使我得自由』的真理,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。當時我21歲,在歐洲修讀歐洲史已有一年。我往德國觀光期間,希特勒在電台廣播上宣布德國已向波蘭開戰。世界大戰就在那個時候爆發,我們許多人紛紛逃難到法國,車站擠滿了攜帶馬鈴薯、牲畜和個人財物的農民。我能趕上的最早班火車在午夜時分才開出。
我想,繼希特勒入侵波蘭後,人類文明將被全然摧毀。我當時的感覺,就好像今日的人聽聞各大國即將展開全面的核戰一樣,我感到完全的絕望。就在那個時候,我獨自在火車上,耶穌基督在異象中向我顯現。他的面容使我想起後來看見的一個俄羅斯聖像——傷痕累累、悲痛哀愁——不是在痛苦中,而是帶著曾經受苦的痕跡。我猛然醒覺,我沒有資格陷入這種絕望中,那背負人類命運重擔的不是我,而是上帝自己;即使人類歷史已到了盡頭,我要做的仍是相信祂。
當火車在清晨抵達巴黎後,我隨即步行到聖母院,向上帝獻上我一生中首次的個人禱告。我太太是基督徒,她問我怎能沒有看過福音書就信主了。我的答案是,最初的門徒也是這樣信主的。
這種『奇異恩典』的經歷,不但使我違反自己的意願和家族傳統而成為基督徒,還挽救我脫離那纏累於學術界的罪——知識領域的驕傲與幻象。」
摘自<我在哈佛的信仰>一文,收錄在與文章同名的書中,《我在哈佛的信仰》(中譯本:珠海出版社,2008))
2013年6月27日
盛夏過後的願望
每年夏至—過,我就尋思到哪個傳統市場找新鮮蓮子,好為自己煮一餐飯食。
當天的午餐菜色必然是蓮子飯,配上兩菜一湯:蒜茸蒸草蝦、蔥花烘蛋、蛤蠣絲瓜湯。
透過這一頓飯,我方能正式向夏天道別,第二天開始迎接秋天的到來。
如此重複進行三年之後,不知不覺當中,從一九九八年開始,這已成了我每年夏末秋初之間最重要的儀式,若果不完成,心裡總惦記著這事。
二OO一年夏天遷居北京,七月「北京申奧成功」這件大事主導了所有的社交活動,初來乍到的我,每天都有飯局,半年都沒機會自己作飯吃。
第二年夏天,和友人到西山避暑的半道上,在頤和園外一口氣買了好多現剝蓮子,於是趕著嚐鮮,到水產市場買來蝦子和蛤蠣,找不到絲瓜,用西葫蘆替代,市面上的蔥,粗的如京蔥,細的如香蔥,比較難買到長像三星蔥的那種大小。
在北京過了三個夏天,來年的夏天,人雖已回到台灣,卻在北部的城市間流轉,直到暫時安頓在基隆。
那年邀葛莉絲與我共享蓮子飯,菜色作了更動,檸檬魚、蕃茄海鮮湯、三杯中卷、涼筍沙拉,而且是到她住處下廚,我帶了一瓶加州的夏多內去,兩人只小飲一杯。
在基隆葛莉絲家中吃完那一餐的蓮子飯後,到目前為止,經過五個夏天,我沒嚐過蓮子飯,秋天總在一個接一個的颱風中到來,完全來不及預備心理等候。
今年夏天,人在台北的我,期待能吃上一餐蓮子飯,最好獨食,不與人共享。
當天的午餐菜色必然是蓮子飯,配上兩菜一湯:蒜茸蒸草蝦、蔥花烘蛋、蛤蠣絲瓜湯。
透過這一頓飯,我方能正式向夏天道別,第二天開始迎接秋天的到來。
如此重複進行三年之後,不知不覺當中,從一九九八年開始,這已成了我每年夏末秋初之間最重要的儀式,若果不完成,心裡總惦記著這事。
二OO一年夏天遷居北京,七月「北京申奧成功」這件大事主導了所有的社交活動,初來乍到的我,每天都有飯局,半年都沒機會自己作飯吃。
第二年夏天,和友人到西山避暑的半道上,在頤和園外一口氣買了好多現剝蓮子,於是趕著嚐鮮,到水產市場買來蝦子和蛤蠣,找不到絲瓜,用西葫蘆替代,市面上的蔥,粗的如京蔥,細的如香蔥,比較難買到長像三星蔥的那種大小。
在北京過了三個夏天,來年的夏天,人雖已回到台灣,卻在北部的城市間流轉,直到暫時安頓在基隆。
那年邀葛莉絲與我共享蓮子飯,菜色作了更動,檸檬魚、蕃茄海鮮湯、三杯中卷、涼筍沙拉,而且是到她住處下廚,我帶了一瓶加州的夏多內去,兩人只小飲一杯。
在基隆葛莉絲家中吃完那一餐的蓮子飯後,到目前為止,經過五個夏天,我沒嚐過蓮子飯,秋天總在一個接一個的颱風中到來,完全來不及預備心理等候。
今年夏天,人在台北的我,期待能吃上一餐蓮子飯,最好獨食,不與人共享。
2012年10月7日
關於實習教會之分派
結束教會的牧養同工會議之後,走出教會將近申正時分,午後驟雨初歇,陽光重新露臉,地上仍是潮濕一片,我決定省下300米的路程不往捷運站走,直接在路口的公車站等車。
從實習教會回學校沒有直通車,最佳轉運點當屬公館,於是我坐新店客運643再轉1路公車回去。前兩天,新店-公館這段我都搭捷運往返,捷運是走地下,沿途毫無風景可言。今天公車走北新路過北新橋後,進入景美接羅斯福路六段,窗外景色喚醒我深埋的記憶,前程往事突然浮現眼前......還來不及耙梳影像,眼前已是台大校區(基隆路),猛按鈴下車,似水流年就不追憶了。
站在羅斯福路的公車專用道上等候非常難等的1路公車,眼望前方又令我思緒飛揚,卻倏忽想起~~Wow...Thank God...感謝天父回應了我半年前的禱告!
從實習教會回學校沒有直通車,最佳轉運點當屬公館,於是我坐新店客運643再轉1路公車回去。前兩天,新店-公館這段我都搭捷運往返,捷運是走地下,沿途毫無風景可言。今天公車走北新路過北新橋後,進入景美接羅斯福路六段,窗外景色喚醒我深埋的記憶,前程往事突然浮現眼前......還來不及耙梳影像,眼前已是台大校區(基隆路),猛按鈴下車,似水流年就不追憶了。
站在羅斯福路的公車專用道上等候非常難等的1路公車,眼望前方又令我思緒飛揚,卻倏忽想起~~Wow...Thank God...感謝天父回應了我半年前的禱告!
2012年3月8日
Love Is Over
當愛情來臨時,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感受到了。
當愛情離去時,多數人卻得等它走遠後才能明白過來。
關於愛情從我和JC之間離去的事實,我冷靜目睹了整個過程。
為此我要感謝上主,祂回應了我的祈求。
當愛情離去時,多數人卻得等它走遠後才能明白過來。
關於愛情從我和JC之間離去的事實,我冷靜目睹了整個過程。
為此我要感謝上主,祂回應了我的祈求。
2012年3月3日
憑信心得醫治
自從2月20日,我因宿疾引發劇烈頭痛奔赴醫院掛急診以來,持續九天只能靠強效止痛藥壓制,尤其又找不出頭痛的根源為何?
和我一同在skype讀經的姊妹們都為我禱告,在另一個靈修園地的夥伴們也為我代禱,然而,時好時壞,藥仍不離我身。
2月28日早上結束讀經前,眾人又為我的病痛代禱,我告知已自我覺察出引發頭痛的原因:便秘,桃園的G姊妹熱心的建議我試用山竹果口服液,我並不認為有效,因為不論乳酸菌、酵素粉、還是中藥的茶飲,我都試過。
和我一同在skype讀經的姊妹們都為我禱告,在另一個靈修園地的夥伴們也為我代禱,然而,時好時壞,藥仍不離我身。
2月28日早上結束讀經前,眾人又為我的病痛代禱,我告知已自我覺察出引發頭痛的原因:便秘,桃園的G姊妹熱心的建議我試用山竹果口服液,我並不認為有效,因為不論乳酸菌、酵素粉、還是中藥的茶飲,我都試過。
2012年2月27日
2012年2月20日
支援故鄉合唱團的練唱
之前雖聽C弟兄介紹過詹宏達老師,但我卻沒想過要深入認識他,在拿到即將在復活節獻唱的詩歌集後,尤其是經詹老師從頭帶著唱過一遍後,我心裡真正尊敬和佩服他。
我的歌喉雖不甚優異,但感謝天父給我一個懂得鑑賞、聆聽藝術的耳目和心靈,今晚的歌曲,每首唱來都令我靈魂激動!
2012年2月16日
2012年2月15日
主的恩典夠用
一直以來,和skype線上讀經的主內肢體每日分享神的話語,總覺有主同在,有聖靈同在,每日都在神大能之膀臂的庇護下。
哥林多前書十章12節的話:「自己以為站立得穩,須要謹慎免得跌倒。」
日前,正因自以為站立得穩卻不甚跌倒了,感謝主的靈與我同在,當我遇見試探跌倒時,能在第一時間就尋求神的寬恕與幫助......
哥林多前書十章12節的話:「自己以為站立得穩,須要謹慎免得跌倒。」
日前,正因自以為站立得穩卻不甚跌倒了,感謝主的靈與我同在,當我遇見試探跌倒時,能在第一時間就尋求神的寬恕與幫助......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