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些消息令我回想起07年初讀《我願意為妳朗讀》(原著書名:Der Vorleser為德文小說,英文版書名:The Reader)時的驚艷之嘆。
遇見這本小說是在基隆地方法院的圖書室,宥於該書出版並獲年度Top100時我人不在台灣,未識書評更不曾聽聞作者名號。
閱讀小說我向來跳過前序後跋,直接面對故事。此番卻讓我在半道上非得先搞清作者是何方神聖才能解除驚訝…Oh, no.是驚奇!
震懾我的不是因為一個十五歲少年和一個三十六歲熟女的情慾內容,而是以二戰納粹罪行為背景的作品裡(我真的看過不少),這是第一次讓我對其產生如此複雜又深刻的感受,雖是一口氣看完方能合上書本,但過程中有太多聲嘆息,太多次淚眼婆娑,甚至還曾心痛不已,回溯此生,只有十五歲初讀《紅樓夢》的經驗可比,然而,那時是少年不識愁滋味,人生不過才七划,真正識得「掩卷嘆息」滋味,已是多年之後。
去年底購入簡體版:《朗讀者》(真不失大陸的翻譯本色,值得讚許的是:它乃譯自德文),元宵佳節拾起翻閱,因為久沒看簡體字,果真是讀書呀,讀著讀著讓我覺出它的味道,真的,宛如書名,很適合朗讀,絕沒有台灣版的拗口。
讀到少年和漢娜愉快的夏日單車之旅,漢娜翌日於旅店醒來發現少年不在身邊時的驚慌、當少年帶著花和早餐回來時她對著他吼叫不已並責怪他不告而別,少年無辜的表示他已在紙條上留言去處...『她果然不識字呀!』記得初讀時心裡的悸動,這是第一次直接曝露她是文盲的信息,之前的蛛絲馬跡只能算是作者的伏筆,八年後漢娜以納粹戰犯身份受審時,在法庭上讀者一定會為她著急吧,而少年(已成法律系學生)在一次次庭審的旁聽席上也逐漸理解她是文盲的事實。
真是揪心哪,一個人為了遮掩自己是文盲竟然願意扛下所有罪行!而一個人為了某種無名的背叛竟也可以封閉自己的情感。
這次仍是一口氣讀完,過程中的嘆息、淚水和心痛沒少於兩年前,一覺醒來又立刻再看了一回,少了情緒淚水,心痛依舊,幾經梳理,這痛點就在:背叛是一種罪責?是因之而生的負疚感?得否救贖?又該如何救贖? 曾經所為的背叛,當人已逝、情已杳,負罪是否終究只是一種感覺?有人背負一生,有人朝夕便忘!
改編成電影後的《為愛朗讀》,我急於觀看的是:導演會將焦點放在納粹(漢娜)罪行的檢討還是老年的男主角對一生至愛的懺情(救贖)?
我尤其關心倖存者在漢娜遺物中獨留下茶葉罐的情境處理,書中著墨不多,但這該是個隱喻,我想知道導演的心思是否和我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