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2月30日

北京憑什麼要台灣人支持統一:驚聞劉曉波被重判十一年有感

做為一個活在現下的台灣人,面對所有關於兩岸的話題(不是議題)在公開場合常常得小心發言,遑論有關中國的議題了。

以前老怪李登輝+陳水扁(=20年)去中國化的政策把台灣人心給攪獨了,怎料在小馬哥上台不到兩年的傾中氛圍下思考所謂的「台灣民心」這事兒,其實全怪共產黨自己!

好吧!就算把文革、六四這些史實像冷了的花雕酒來個跟往事乾杯,暫不問入了腸的老酒能產生何種影響,就說這紅泥小火爐上正溫著的新焙酒,它就能取代飲客對老酒的想望了嗎?

每次在網上遇到80後、90後的中國網友,只要一說起政治話題,除了擺明不想涉及嚴肅議題的部分外,多數談起中國前途都是一派大國崛起的語調,GDP、人民幣的攀升的確讓中國人的腰更挺了,對此,多數台灣人的相對失落感不斷上升,而我向來習慣樂觀以待,只有發展更好的中國對台灣人才是有利的,畢竟對中國人來說這是百年不遇的新契機。

2009年9月5日

噓!爾愛其羊,我愛其禮


馬總統到災區視察時,災民競相發言,馬要開口時向旁邊仍再說話的民眾比了照片中的這個手勢。

八八水災即將滿月,馬的聲望持續低迷,今早在桃園機場剛送走達賴喇嘛,接著就迎來天主教宗本篤十六世的代表高德士樞機主教,不同於達賴的西藏流亡政府領袖的身份,梵諦岡可是中華民國的邦交國呢,所以,馬總統是一定要接見的。

2009年6月7日

敗犬必讀之《一個人的老後》

「結婚也好,不結婚也罷,無論是誰,最後都是一個人」

這是本書作者上野千鶴子最觸動人心的話,尤其是女人心。

作家廖輝英在推薦文中寫道:「一個人活的越久,變成單獨一個人的機率也越大...三十五歲以上的女性都需要人手一本。」

今天下午在金石堂看到這本書,買了帶往市立圖書館,在涼涼的閱覽大廳趁熱打鐵一口氣讀完它。

2009年6月1日

坦克車前的年輕人












剛結束的這個周末,香港為「平反六四」舉辦遊行,透過新聞畫面讓我好感動,主辦方找來出生於1989年的年輕人,代表著薪火相傳。

公共電視將於六月四日晚上十點半播出《坦克車前的年輕人》節目:

http://www.pts.org.tw/php/mealc/main.php?XMAENO=1757

記得十年前台灣的媒體對六四還挺熱衷的,現在卻冷的令人難受,唯一的焦點只在馬總統對六四會說些什麼話。

2009年5月19日

遙想六四、無言以對

此時此地,有多少人想起六四竟也來到二十周年忌了!

上個世紀,被稱為X世代的我們,總在新舊價值中尋求平衡,做為熱血的中國青年,遙遠的五四不提,保釣、中(ROC)美斷交、美麗島事件等等運動總是出現在我閱讀的文章裡,心馳神往久矣,狂飆的八O年代末,台北校園內各式運動風起雲湧...

忽聞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的學生從五月初開始,慢慢愈聚愈多,甚至埋鍋造飯,外電每日放送,台北媒體跟進報導,幾家報社甚至派記者親赴現場採訪,兩岸血濃於水,我們怎能在台灣做壁上觀?於是開始在台北中正紀念堂廣場聲援北京。

2009年4月29日

電影《為愛朗讀》辜負了「以愛之名」

在周末下午走進電影院觀看這部期待以久的片子~~『應該是部好電影吧?』看完後,我這麼告訴自己。

然而,心底終究帶著遺憾走出電影院,原著改編的電影就怕這種感覺,尤其對原著的記憶太深、喜愛太切之時。

很難想像要不是由凱特溫絲蕾扮演漢娜,這電影還能勾我魂攝我魄嗎?

2009年3月9日

春日憶往

今年春天的步伐走的特別明快,元宵一過,吹了幾天的暖風,入了二月,忽而霪雨連三日,忽而驕陽露半天,乍暖還寒的天氣正應了客家俗語:「春天面,時時變」和閩南語說的:「春天後母心」。

驚蟄前兩天,側對門蔡先生家的屋簷一角飛來燕子築巢,嘰嘰啾啾吵了好幾天,附近鄰居沒人不高興,老先生老太太們還趣味盎然的每天湊在一起談鳥事,我也歡喜的很,前次聽聞燕語究竟何時?費勁尋思也找不著答案,卻留兩句詩「舊時王謝堂前燕,飛入尋常百姓家」無端在腦海中翻騰。

料峭春寒中,不畏著涼的威脅,趕著晨霧未消我裹了件風衣獨自往河堤散步去。循著平日路線,穿過年前才剛被夷為平地的縣府宿舍遺址、繞過田頭伯公廟,走在田間小道上,我往記憶裡搜尋中學時代的印象...無須探的太深、畫面即躍然出現眼帘,蓋因這檔案啟動頻繁,雖常更新卻也留有舊版供我溫習。

2009年3月3日

從電影《經典老爺車》看克林伊斯威特的經典影藝生涯

 》引言

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剛落幕,台北院線當周周末上映的新片幾乎圍著奧斯卡獎項宣傳,同時間上映的《經典老爺車》如同被美國影藝學院忽視般也未受此間媒體青睞,關注焦點都在奧斯卡最佳男主角西恩潘主演的《自由人生》(Milk)和最佳外語片《送行者》。

趕在上周末空出的三日休閒時間,我接連看完這三部新片,真正震撼我神經的無疑只有《經典老爺車》。或許隨著不同觀眾各自的生命經驗有其不同的體會,正如同克林伊斯威特(Clint Eastwood)聲稱該片為封鏡之作而終於服老(即將滿79歲)一般,我也已然默認入了中年,老克選擇這個議題用他一生體驗詮釋,正帶出我此刻的人生經驗,看完三天感受依然如新,於是想和他人分享,不論對本片或對克林伊斯威特。

2009年3月1日

別來滄海事,語罷暮天鐘

返鄉經年,雖說近一年來宅在家裡,隔三插五也得往街市晃悠,初時還會擔心遇上舊識,叫我這孤隱成習的人難以招架,時日一久卻是一個也未見著,想來大家夥都離鄉出外發展了,倒坐實這山城半世紀來落後於縱貫線上其他城市的景況。

今日借書期限屆至,晌午醒來,我翻身下床趿雙帆布鞋騎上鐵馬飛奔圖書館還書,館員早已熟識無需贅言攀談,放下書直赴庫裡尋寶,在哲學宗教類之書架前有位小姑娘撞落我懷裡的書,她沒致歉我小題大作的嘆了口氣,夾道盡頭聽到有人幫忙對不起,應該是姑娘的媽,我也回聲沒關係,她卻走上前來叫了一聲,哈!原來是國中同學。

多年不見,我甚至喊不出她的名字,『問姓驚初見,稱名憶舊容』,她倒是一眼就認出我來,猛說我一點也沒變,是嗎?臉頰鬆弛眼角下垂我盤算大考之後要去打兩針肉毒呢?

2009年2月8日

無以名之之嘆--小說"Der Vorleser"讀後感

每年年終到來年年初,世界電影盛事非美國金球獎和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莫屬。我所喜愛的英國女星凱特溫斯蕾,因主演「真愛旅程」和「為愛朗讀」二片同時獲得本屆金球獎最佳女主角與女配角獎,奧斯卡的入圍名單中,Kate再因「為愛朗讀」角逐最佳女主角獎。

這些消息令我回想起07年初讀《我願意為妳朗讀》(原著書名:Der Vorleser為德文小說,英文版書名:The Reader)時的驚艷之嘆。

遇見這本小說是在基隆地方法院的圖書室,宥於該書出版並獲年度Top100時我人不在台灣,未識書評更不曾聽聞作者名號。

閱讀小說我向來跳過前序後跋,直接面對故事。此番卻讓我在半道上非得先搞清作者是何方神聖才能解除驚訝…Oh, no.是驚奇!